close

 

 

掃瞄0002.jpg

(一)品茗

 中國的茶藝歷久彌新,但其目的主要在於利用泡茶的技術,藉由茶的品味,使茶香溫馨的喜悅帶來家庭的闔樂和健康,也是三五好有談心

 的佳飲。因此,我們必須去學習一些泡茶的技巧,使泡出來的茶湯能適合人體吸收,而達到健康的目的,泡茶時祥和流暢的意境,使品茗

 成為一種生活和心靈的享受。泡茶的方式依選擇的茶具而各有其步驟和動作,一般的泡法大致可分為大壺泡、小壺泡、蓋杯、同心杯、沖

 泡器及現代的冷泡法,每種泡法自有其風格和道理。

 (二)泡茶的基本要素

 (1)茶葉的選擇:依茶葉發酵和焙火的輕重選擇適合自己的茶葉。

 (2)泡茶的水質:以天然的山泉水為首選;自來水可先做除氯處理。

 (3)置茶量:茶葉的形狀和置茶的量成正比,條紋的茶鬆散量自然要放多,半球形的茶緊密宜量少(約壺大小的四分之一),一般以茶葉

    泡開後,茶葉伸展至壺的九分滿為原則;茶葉能完全舒展才能泡出色香味俱全的茶湯。

 (4)水溫:一般分三種溫度來區分,高溫(90℃以上)適合半球型的茶葉,中溫(80-90℃)適合條狀或較細碎的茶,低溫(80℃以下)適合泡

    綠茶類的茶品。

 (5)時間:沖泡時間的長短決定茶湯的濃度,以半球型茶葉為例,前三泡的浸泡時間約50秒左右,而後每泡可增加10至15秒不等。只要多

    練習(可利用置杯及溫杯動作的時間來掌握)熟知茶性,習慣後就能拿捏的恰到好處。

 (6)茶具的選擇:無關形狀大小,依各人喜好而定

(三)沖泡的方法

 一般以小壺泡的愛好者比較講求茶湯的色、香、味及韻,因此泡法也依各人飲茶習慣而定,目前較常見的有點泡及溫潤泡兩種方法

 (1)點泡法:茶葉經洗茶後,開水入壺以走水方式沖泡,開水入壺後即迅速倒出茶湯,此方式因茶湯留置壺內的時間短,吸收僅於茶葉

    中的乾甜味,較適合對於咖啡因過敏的人飲用

 (2)溫潤泡:依「泡茶的基本要素」的三至五項操作即是標準的溫潤泡法,此種泡法是利用洗茶時去除茶葉陳雜味及火焦味,在浸泡時

    使茶葉在舒展的過程中展現其色香味的特色,使茶湯滑潤甘甜。

 

肆、台灣茶的分類

 

   供大家參考

   一、 依茶葉的製造過程,可以發酵程度的不同,分為三大類:

 
        (一) 不發酵茶 :例如綠茶、龍井茶、煎茶等。
        (二) 部份發酵茶:文山包種茶、凍頂烏龍茶、鐵觀音茶、椪風烏龍茶等。 
        (三) 全發酵茶:紅茶。

 二、依採收節氣的不同一般茶園每年可依四季採收,可分為:

 
       (一) 春茶:三月中旬至五月上旬採製者。(二) 夏茶: 五月中旬至六月下旬採製者

        (三) 秋茶:九月上旬至十月中旬採製者。(四) 冬茶:十月下旬至十一月下旬採製者。

三、依產茶地區命名茶葉名稱:

 
       (一)文山包種茶;指台北縣新店、坪林、石碇、深坑一帶所生產的條型包種茶。

        (二)凍頂烏龍茶:狹義的是指南投縣鹿谷鄉所生產的半球型烏龍茶;廣義的是指製造成半球型的烏龍茶,一般消費市場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都稱之為凍頂烏龍茶。

        (三)蘭陽名茶:凡宜蘭縣所生產的茶葉包括玉蘭茶、素馨茶、五峰茗茶、上將茶等,統稱為蘭陽名茶。

四、 依茶樹品種名稱來命名茶葉名稱:

     如以鐵觀音品種所採摘的茶菁製成的茶葉,稱之為「鐵觀音茶」;其他如用武夷或四季春品種製作的,分別稱為「武夷茶」

     或「四季春茶」;如用台茶12號品種製造的,其編號為(027)俗稱「二七茶」或金萱茶,用台茶13號品種製作的,其編號為

     (029)俗稱為「二九茶」或翠玉茶。

五、 依焙火程度的不同分為:

     (一)生茶:焙火以業界的術語來說是指二分火以下,亦即粗製茶經過整理挑梗等精製過程後,將茶葉再稍加乾燥,尚保持原

         有茶葉的香氣、色澤,此種茶又稱為「清香茶」。

     (二) 熟茶:將挑梗整理後的茶葉,再以較高溫較長的時間焙火,一般認為此種茶的焙火在六分火以上,茶葉焙火成黑褐色

          ,香氣轉為熟果香及火香,此茶也稱為「濃香茶」或「老人茶」。

六、 產茶區為加強促銷當地茶葉,特別請達官政要命名的茶葉,
如蔣故總統經國先生命名南投名間鄉的「松柏長青茶」及苗栗

      縣的「明德茶」;謝東閔先生命名的苗栗縣「福壽茶」、嘉義縣石卓的「阿里山珠露茶」;李總統登輝先生命名桃園縣龍

      潭鄉的「龍泉茶」、桃園縣蘆竹鄉的「蘆峰烏龍茶」、新竹縣關西鎮的「六福茶」及台東縣鹿野鄉的「福鹿茶」。

   近年來飲茶風氣頗為盛行,但茶葉名稱繁多,使消費者感到非常困擾,今彙集台灣各種茶葉名稱,將其分門別類敘述如下,謹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David 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